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页是敬业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7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秋暝》教学教案设计 篇一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学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学教案设计 篇三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平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平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

1、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相关范文

《山居秋暝》教学教案设计(优秀5篇)04-10

高中历史教案案例优秀8篇01-23

青蛙写诗的课文原文【精选12篇】01-16

2023年学生安全教育教案(优秀7篇)01-04

小班《认识动物》教案(优秀5篇)01-04

游山西村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01-10

行为规范主题班会教案最新8篇02-2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优秀601-12

曲线运动教案优秀8篇01-29

奥尔夫音乐教案(12篇)01-17

51 77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