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山草香整理了8篇物质的分类,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一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对常见物质按物质组成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物质的常见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按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正盐。
三、教学难点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
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xxx
教师活动:xxx
学生活动:xx
设计意图:xx
(一)引入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啊,比如牙膏用完了,你要买支牙膏,那你怎样快速找到牙膏摆放的位置呢?
我们发现,超市都是按照物品的种类摆放的,零食放在一起,生活用品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这样有助于顾客快速的找到所要的物品,从而提高效率。
那在我们化学里也是这样,也要对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类。
在生活用品区找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类比到化学中物质的分类。
(二)举例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
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1)按物质的组成分类
(2)按物质的状态分类
(3)按物质的导电性能分类
(4)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分类
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三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我放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科思想的培养。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学科思想的学习更注重过程性,符合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在整合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维目标的落实,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了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制定本部分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是以分类观为核心观念,通过活动探究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不断地创设思维情境,问题连锁,环环相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探究,由分类的意义到分类有标准到分类方法到分类应用,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感知由生活到化学,思维由浅入深,达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思维线索: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收敛→思维的迁移。
每个探究活动的问题都是发散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对分类思想的认识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收敛升华,最后学生学以致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实现思维的迁移。
2.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即分类的意义、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开始本节化学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含义(分类方法的加工整理阶段)
【问题情境】对学生熟悉的化学物质尝试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对常见化合物:(NaCl、HCl、CaCl2、CuO、H2O、Fe2O3)酸碱盐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认识到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模块3:分类的方法(思维的收敛阶段、分类方法的丰富推展阶段)
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模块4:分类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思维的迁移、分类方法的逐步完善阶段)
【提出学习任务】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体会用到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有何帮助?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七、教学评价方式—板书小结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见练习。
2.学习档案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3.随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咋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常见两种分类法灵活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教学设计】
老师:今天上班,我也绿色出行了,大家知道的,现在的共享单车层出不穷,大家是不是注意到,商家将每辆自行车的车身颜色,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那大家在进行用车之前,要开锁,是如何实现的呢?是不是有各种车牌号?商家就是根据这个来进行分类的,这样做便于管理!我呢有一个想法,有一天这个共享单车能够在全国流通,每走到哪都有它懂得存在,这样有一天呢,我就可以骑着它去西藏,完成我的西藏骑行梦想。这样在路上没有害怕它被盗的心理,同时也不担心车坏了,说到西藏那,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西藏的人文,地域,风俗等,那我们就在图书馆里找资料,大家去图书馆是怎样查阅资料的呢?
学生:自由讨论半分钟,然后简短回答。
老师:如果没有去过图书馆呢?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试一试找到自己想看的书,看能不能找到!
从这些共享单车,图书馆书籍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相似程度进行分类在一起,然后逐渐分在具体的事物,那么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相似的例子呢,,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他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两分钟,然后简短回答。
老师:做出评语,并在举几个例子,如超市,汽车车牌号,
老师: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那什么叫做分类呢?
【板书】物质的分类定义: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分类的两种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交叉分类法
请大家对下面的物质进行对应的分类连线: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4碳酸盐
老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Na2CO3这个物质,它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对不对?像这样,物质所属类别之间存在部分交叉。
【板书】:交叉分类法特点:物质所属类别之间存在部分交叉。
老师:请分类以下初中所学的物质类别概念:物质,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老师:根据分析我们得到如图一:
我们把这种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
【板书】树状分类法
作业布置
1、请在下列方框中填上具体的化学物质如图二;
2、每个人在图书馆借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物质的分类 篇五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
一、知识结构
1、物质的两种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 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
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一变多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二、空气的组成
氮气(n2) 78% 体
氧气(o2) 21% 积
稀有气体: 0.94% 分
二氧化碳(co2): 0.03% 数
其它杂质: 0.03%
三、空气污染与防治
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粉尘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 s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污染防治:阅读课本第26页
四、氧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 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一、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高温时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二、
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装置
•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
•气体收集方法:
•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
•不溶于水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实验室制氧气歌诀:
一要检查气密性
二在把药品加入试管中
三要把仪器固定好;
试管口部略向下
导管伸入稍露头。
四再点燃酒精灯
先均后固用外焰
缓慢加热向管底
五用排水集气法
连续气泡再入瓶
六把导管移出水
最后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八、应记忆的符号
元素符号:
氧:氢:h 碳:c 硫:s 磷:p 氮:n 镁:mg
铁:fe 铝:al 汞:hg 钾:k 锰:mn
化学式
氧气:o2 氮气:n2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 氧化镁:mgo 氧化汞:hgo
五氧化二磷 p2o5
四氧化三铁:fe3o4 氧化铝:al2o3
二氧化锰:mno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高锰酸钾:kmno4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第1课时
板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联想质疑(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交流研讨(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学习的实施: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1)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2)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开展个人和小组比赛,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
【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负价元素
O(—2)
Cl(—1)
S(—2)
(注意:—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3、得出结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回答联想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
4、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①省略号(一类物质)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如含铜物质、含钠物质(金属)、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非金属)等均可依下图建立相应的图示(教师启发,学生演练)。
②化合物中的化学式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填写学生熟悉物质的化学式,使学生进行知识建网。
(2)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和建立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外作业:P37—1、3题。
第2课时
二、物质的分类
交流研讨
学生列举熟悉的物质,写出化学式,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教师引例:
学生演练,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1)探究示例:
反应物实验现象结论
锌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色。
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酸能和某些盐反应。
(2)学生探究: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探究报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结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探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学生补充完成P33图2—1—4),并写出相应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探究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正是使用了这一重要方法,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课外作业:
1、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2、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制备一种物质。
(2)鉴别两种物质。
(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
第3课时
引入新课——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有关。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点评:数轴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数轴将同一类型的不同对象按数量的大小在数轴上进行有序排列,可以使学生建立有序思维。如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易溶)、同种元素的变价化合物均可用数轴进行排列。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胶体。
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并可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研究胶体提纯的方法——渗析。
家庭小实验——用一个猪膀胱盛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然后将猪膀胱浸泡在蒸馏水中,过一段时间后,用两个试管分别取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分别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碘水溶液,分别观察产生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8、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nm1nm100nm>100nm
外观均一、透明较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分子、离子分子集合体、高分子大量的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
点评: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
课外作业:
1、完成P36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2、P37第2题。
物质的分类 篇七
是,为什么参赛的课就一定要有实验探究呢?没有实验的课就真的体现不了新课改的理念了吗?就为了赌这一口气,说来有些好笑。
二、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内容,到底怎么样做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说实话,直到初赛时这个问题还没有想通。平心而论,有实验探究的话,这个问题就简单了,毕竟有一个基本的程序在指导着呀(有实验的课又难免陷到一个新的框框里去,大家都这样做也没什么意思了),可是这个内容既没有实验,也很简单,怎么样做才好呢?到底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何方呢?就这样,初赛的课做得很一般,我自己也非常不满意,感谢各位评委和领导们给了我代表农垦参赛的机会,在初赛后,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这节课设计得出乎别人的意料。
从初赛回来,一直到国庆长假结束这段时间我都在憋这个问题,(迟迟不见行动,倒把同组的老师们憋急了,)经过多方查找资料、阅读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在此期间,农垦教研室的陈老师给我发了许多参考资料,对我帮助很大),我终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也就是所谓的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吧。我大胆地把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定了下来,即以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学习过程。这样设计基于以下的想法:一是内容确实很少,也很简单,诚如一些老师说的让学生自己阅读都能学完,如果按部就班的上,不要说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没劲,怎么能参赛呢?二是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考虑,能不能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作点文章呢?三是高一的学生毕竟刚接触新课程不久,感受还不是那么深,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会不会大些?另外, 在活动中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积极性、与人合作和集体观念肯定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接下来就是具体设计学习目标和主题活动了。为此,我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里的相关内容,包括内容标准和必修课的课程目标,查了一些资料琢磨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看了今年中招考试结果分析,仔细把人教版的教材看了好多遍,关于分类的知识专门上网查了一些资料,自己也加深了认识。之后才确定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可以说定目标的过程也相当艰苦。
物质的分类 篇八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物 混合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 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质 纯净物 元素种类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碱
有机物 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 +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 )、
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和三元酸(h3 po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 so4 ,hno3 , h3 po4 名称为:某酸)
无氧酸(hcl, h2 s名称为:氢某酸 )
鉴定酸(鉴定h+ )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10.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2 ,naoh ba(oh)2 ,氨水)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 ↓ )、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2 ↓)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碱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11.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一种分类方法:
a.正盐(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没有可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例如 nacl、na2 s kno3
无氧酸正盐叫 “某化某”na2 s_______ mgcl2__________fes__________
含氧酸盐叫“某酸某”kno3_________ baso4______________na2co3______
b.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nahco3____________ 、 ca(hco3 )2_____________、nah2 po4 _____________
常见的酸式盐的酸根有:hco3 - 、hso4 - 、h2 po4 - 、hpo4 2-
c.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cu2 (oh)2 co3
第二种分类方法
按盐中相同部分的离子称为某类盐:含碳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12.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无色酚酞)和ph值: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如盐酸、稀硫酸、硝酸),酸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水、中性的硫酸盐、硝酸盐和盐酸盐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ph值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溶的碱溶液ph值大于7。碱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弱ph越小
13.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14.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
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 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的8篇物质的分类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物质的分类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