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

初中地理类论文 篇一

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1.增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实验其实就是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的回顾,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会自发的要求我们把课本理解透,再去操作实验,在试验工程中,我们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要自传,这种情景光凭学生的想象能力很难理解清楚,如果通过地理实验模拟,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而且可以拓展到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理解,这比老师在课堂上重复的讲授要高效得多,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增强动手能力我把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动手模拟运行,另一类是运用软件模拟运行。无论是那种试验方法,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无意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板块运动知识中,我们要运用软件的方法来模拟运行,那个把那块运动会带动那几个板块的运动,那些地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带,都需要学生自己去一一验证。如果我们真实在实验中发现也没那么轻松,因为我们要学会去运用软件,在学去运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软件的各种操作,甚至是指令。这在培养学生自己操作能力上有重要作用,把学生培养成适合时的科技型人才。

3.培养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凭空想象没有多大实际作用。例如在大气运动的学习中,学生对气压与气流的运动,温度与气流的运动理解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实验模拟的方法给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知道气压升高大气将会下沉,温度升高大气将会上升,反之结果相反。那么学生记住这些模拟过程的时候对情景的在线将会简单的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实现复杂情景综合想象的效果。这样就慢慢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当代学生必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所谓团队精神,是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一种协同工作精神,而思想政治类理论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做人,学做事。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一个或多个队友共同搭档完成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无疑需要他们的默契与沟通。例如,在模拟地球自传公转的实验中,一个要模拟地球的运动状态,一个同学要在旁边观察记录数据,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配合。

二、小结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字 篇二

一、初中地理教学引入生活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学有兴趣,快乐参与,主动探究,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照本宣科,理论性过强,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反还会让学生逐渐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生活这股活水,才能避免枯燥而机械的理论讲述,而是将那些看似抽象而枯燥的地理知识点寓于直观而形象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更具真实性与亲切感,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如地图一节的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着重要的地理信息,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足见此节内容在整个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要重视此节内容的教学,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所熟悉的平面图来导入新知。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学校的平面图,有学生所熟悉的操场、教室、实验室、花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实际位置与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这样引入地图的学习,原本枯燥而机械的教学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积极的探究行为。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阶段,其思维特点决定了要想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就必须要让学生从中获取直观认知,再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引入生活素材,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从而能够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也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如浑江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教材中对此概念的界定是:流入海洋的河流就是外流河。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记忆,这几个字记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理解。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浑江注入哪里。此时,教师可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接触到鸭绿江、黄海、太平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这些河流最终都会投入太平洋的怀抱。这样,学生对于概念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而是具正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

3.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用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地理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用所学来解决生活问题,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用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实际运用水平的提高。如购买不同质地的服装如何来准确选择产地?购买羊绒制品选择内蒙古,纯棉制品选择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丝织制品选择江浙、珠三角地区,这是因为特定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与工业分布。这样,学生运用所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可以在实际运用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可以深入地体会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科学的认识,形成浓厚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1.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将地理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实现教学生活化,突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大课堂。这首先就需要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中心,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全面解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及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真正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将地理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开发地理课程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不是直接地将生活搬入教学,而是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重组,选取最为有效的地理素材,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围绕着特定内容有效展开。

2.处理好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教学到生本教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因此,在引入生活素材时,同样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产现象入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让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主观臆断,而是要深入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审视地理教学,才能选取学生所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才能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从而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来有效展开。

三、总结

总之,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学问,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与生活的关系,走向生活,走进社会,开辟生活这个大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饱满的精神、活跃的思维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将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正是新课改下地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初中地理类论文 篇三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比较少,教学主题突出重点难点,资源容量小等特点,在当今信息传播不断发展的时代,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在教学中。地理这一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们知识面宽,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微课的在线学习,远程学习,以自身的灵活性有效性,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地理水平。

一、初中地理课程运用微课,应该合理适当选题

微课教学内容主题突出,在讲解的过程中,通常是展现一个知识点。所以,这个知识点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适当地选题。在选择知识点的时候,应该突出主题,明确方向以小见大,并且这个知识点应该是用于视频的教学。这样针对某一地理知识点展开教学,更有利于把知识点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地理课选题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有新课的导入,原理的讲述,热点问题的追踪解析等。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世界气候分布”的时候,学生们对于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世界气候的分布涉及到许多关于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分布规律。学生们在平时记忆的过程中,只有先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教师在这时就可以选择这个难点来为学生们录制视频讲解。

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由于纬度比较低,日照时间长,热量高,所以都是热带气候。但是由于地形的差异,出现了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沙漠气候,还有热带草原气候。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当把每一个气候形成的原因在视频中说明。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反复观看视频,就能够掌握一些气候分布的规律。同时能够巩固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在微课看完之后,学生们对着气候分布图要能够自己说出每一个气候是怎么形成的。同时能够闭眼回想,在每个地区是怎样的气候。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个知识点。

地理微课是教师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的一个学习资源,最主要的是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为主。教师在平时设计微课的时候,选题应当针对学生们的薄弱点。根据这个班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薄弱程度,对于这个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并录制微课视频。对于学生们都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忽略。但是,最为靠谱的就是,地理教师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为学生们录制成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们在忘记知识点或者是想复习巩固知识点的时候能够有资源可用。

二、初中地理课程运用微课,应该展现学习轨迹

设计微课,最重要的就是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思路能够清晰。教师录制微课,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思考问题的差异性。在设计的时候,能够体现学生们学习轨迹的不同。

比如:以非洲气候空间分布这个知识点为内容做微课,主要让学生们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于这一知识点要有一定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们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用地理思维考虑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首先由视频或者是现象来导入微课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使图片与理论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不断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们解答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学习轨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在录制这个微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当中插入一段东非野生动物迁徙的视频。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经常在中央卫视人与自然当中播出,学生们对此也比较熟悉。让学生们用自己熟悉的内容导入这段微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对于地理知识有强烈的需求感。

从而可以为非洲气候空间分布的知识做下一个铺垫。当视频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暂停思考,并提出问题,非洲的动物为什么在每年都会有迁徙的活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时间,学生们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可以继续往下听老师的讲解。

老师在微课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是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知识点中都应该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最后,根据学生们学习气候分布影响因素的基础知识来总结非洲气候分布规律以及原因。并最终解决非洲野生动物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大迁徙这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思考时间,根据自己学习进度以及自己的学习程度来调节学习的快慢,从而使微课作为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录制微课的时候展现学生们的学习轨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思考问题的时间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微课过程中设置暂停,给学生们留出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可以使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学习速度的快慢,使得微课真正成为自己的学习资源,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课程运用微课,应当细致认真无误

学生们在使用微课的时候,多数是课下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时没有老师的辅导以及再讲解,学生们全靠微课资源来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的时候能够细致认真无误。

首先第一点要求就是教师在微课中讲解的语言要非常规范,并且一定要简练,由于微课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应该把每一句微课中讲解的内容都应该讲到点子上。但是要做到这一个基本的要求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微课的时候能够将配音底稿上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仔细考虑,认真斟酌。底稿上的每一句衔接过渡都要精准无误。同时,底稿当中不能有教师自己的口头禅,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才能将微课做得精致。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四

1.1地理课堂上的互动性差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与互动,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在课堂上很少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并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如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合作性学习,或者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等。

1.2地理课堂的探究性不足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上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很多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探究不主动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2.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2.1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目标发展性、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样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贪玩的学龄特征,尝试巧用游戏法教学,将中国的不同区域随机划分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结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资源等情况,就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2.2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本来就非常强,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中天气变化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2.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常问题,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主动和他们去交流,注意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与求知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就自身在生活中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总结,并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减少地理课堂上的板书数量,增加地理课堂的知识容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吸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五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识

学生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中国的自然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长江万里行》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沿岸的地理特点,介绍长江沿岸各省的气候、生态等特点,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长江沿岸各省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教师需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其内容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在其中有很多知识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它所要构筑的立体空间也不是平面图画与文字所能够构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养成“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有可能够拿“高分”,但是考试改革后,靠死记硬背也不一定能够拿到高分,同时学生本身的能力也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现在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具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世界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全世界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累,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1)我们国家有多少人,我们本地有多少人,本地的总面积是多少;(2)本地区人口增长如何。然后在通过这些问题延伸到全国,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人口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篇六

关键词:情景教学;问题情景;活动情景;多媒体情景

情景教学是一种模拟相关场景甚至情景等的方式,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以及探索欲,调动起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性,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活泛,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较高,从而巧妙地将学生们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学习,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情景教学法论述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问题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运转大脑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与求知,学生们主动解决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同时积极的与老师互动,课堂氛围也十分的浓厚。刚进入初中的学子们,在学习地理课堂的时候,首要要学习的是中国地图,如何让学生们巧妙地熟悉并掌握中国地图的整体呢?这不是靠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且老师要让初学者对此先提起激发的兴趣,从而在后期的学习中才会更加的积极主动。中国有三十四个省,老师根据不同省的特点,然后根据模板的展示,让学生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然后创设问题情景如“山东的临省是什么”、“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的省有几个”等相关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提问,自己去动手寻找与总结,从而不断地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有了大致的印象。这种问题情景教学法可以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调动其学生们的思维,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也会空前的高涨。

二、活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情景或者是实验情景加入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极大的调动起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活动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彼此讨论与交流,学生们在切身体验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最有成就感。如在夏季,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比较时,白天让学生们测量陆地的温度以及大海的温度,没有大海的地方可以进行小河的测量,或者老师可以准备一定的水量等置于室外。将白天的陆地温度与水的温度进行测量后,然后在晚间再进行陆地温度与水的温度的测量。然后根据数值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夏季,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在夜间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反之,在冬季则相反。”一组数据是不能得出相关结论的,所以多比对几组数据,从而将学生们的认识变得更加科学化。活动教学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但是一节课的活动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学生们会产生厌烦心理。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提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自己去总结知识或者结论,从而印象深刻,将书本知识灵活的转变为自身所能掌握的知识。

三、多媒体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多媒体教学走进学校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一股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进行知识的掌握,视听语言的魅力可以将书本中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学生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也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抽象知识,如不同地区的气候等,这些课程的教授,老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情景模拟,以及情景的展示,生动鲜活的画面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们不仅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可以直观的感知多媒体课件中带来的震撼。对于无法感知大自然奇妙的学生们来说,多媒体创设的情景无异于让学生们有亲身体验之感,所以多媒体的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与思维力,更可以激发创造力。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也纷纷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多媒体情景教学还可以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象知识,便于学生们更好的去理解与掌握。

作者:郎静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二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家清,陈实,张丽英,陈芳。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吴国玺,张本昀,李长坡。基于素质教育导向的地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初中地理类论文 篇七

摘 要:初中的各门学科几乎均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内容。笔者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低空扫描”形式主义的提问、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提问、惩罚性提问、随意发问等。这些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如临大敌大气不敢喘担心被老师提问,有的因知道教师不可能问到自己而漫不经心,课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师还纳闷,自己的地理课堂怎么会如此低效?学生们怎么不积极参与?要知道,一个好的提问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提问应简明扼要,绝不拖泥带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发问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最好写出详细的课堂教学设计,将需要问的问题写清楚。在提问时可以先给出问题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教师切忌提问过于烦琐、??嗦,一定要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就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加以罗列,要求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是白天,10个小时后是什么现象?为何产生该现象?阅读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以上一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接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接,在给出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能够得到大部分答案,学生们在教师简洁的问题指引下顺利达到学习要求,既有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获得感”。

二、提问应由浅入深,体现分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适当设置门槛,顺次发问,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若我们不注重提问的层次,把较难的问题先发出则很可能使学生一时难以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课堂很可能因此卡壳。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关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师展示了多个关于地形实地照片后要求学生指出地形的不同类型,接下来转入等高线的知识,思考相对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画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教师演示其中一种画法)。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或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不同地形,对应所学等高线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较难、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若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受阻,教学节奏很可能被打乱。

三、提问应双方互动,改变传统提问

虽然新课改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缺少在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大多数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虽然有的课堂里提倡学生质疑,但是质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课前五分钟,教师才象征性地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就《欧洲西部》的导入设计可以通过一组图片文案(国家分布图、旅游景观图、饮食图等)提问:“结合教材,针对刚才的一组图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资源?”有学生问:“当地人正常的饮食习惯受到什么影响?”等。此时,教师的提问实际是为了学生的提问,这种互问能够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以追问甚至深问。

四、回答后合理点评,注重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需要做好点评,尽量寻找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注重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避免一语带过,轻描淡写的点评,这种“廉价”的点评通常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回答问题的热情。

在日常教学时往往会依据不同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若能有新的发现较为独到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肯定激励学生。学生能够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未必完整或科学也是值得教师加以鼓励的,教师可以就部分问题思考角度和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指引。相对内向的学生在教师鼓励下会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自然会增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再是简单的应付学习而是主动去思考、发现。

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巧妙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元素应当成为当前我们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注重对问题设置的高效性,提问对象的探索,使得提问科学具体。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提问激励下,积极思考并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是精彩纷呈的。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篇八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场考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地理教育阵地的每一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和无视现实地盲目抗争,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且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首当其冲地从困境中“突围”出去。这就需要站高望远,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达数年之久的负效应面前,我们在积极多方争取国家尽快地出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而是应当面对现实,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松绑”机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地理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地抓住获得生机、发挥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由衰转兴。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在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因高考出现不谐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

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各条战线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总之,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其次,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观看地理影片、录像,编辑地理墙报,举行地理讲座,召开地理主题班会,指导制作地理学具,开展地理游戏,进行地理科普宣传,组织地理参观采访,乡土地理考察,撰写地理小论文,组织地理夏令营等,由专业到普及,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篇九

1.1重视度不够

现今的地理教学虽已关注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但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地理考试成绩上,单纯以考评成绩作为衡量地理学科教学效果或者环保意识培养效果的唯一工具,并不客观。学生只是从理论上了解环保确实重要,了解的途径又只限于教材、报刊或网络,离环保教育的总体目标差距仍然很大,不容乐观。再加上行为缺乏主动性,参与度较低,单纯理论教学无法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也是推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

1.2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脱节

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按时按量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是地理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教师往往在知识点的记忆和做题技巧方面大量下功夫,重视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重视环境知识的讲演而忽略现实不良习惯与环境困境的关系,使得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相脱节。

1.3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往往是培养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甚至可能是唯一途径,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得环保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理论过多实践太少,参与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

2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环保教育缺乏空间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地理教学作为非重点课程,本来课时量就不多,再加上考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环保意识的教育缺乏空间,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学习环保、实践环保。甚至部分教师为了提高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的成绩,挤占地理、历史等科目的上课时间或复习时间,环保教育更无空间可言。

2.2环保教育主体地位不明确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坚持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线索,知识点以宇宙、地形、气候、水域、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发展、交通、城市、能源等社会要素构成,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以个别章节呈现,篇幅较少,使得学生对其了解不多,甚至直接略过不学,这都说明了环保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2.3师资不足

本文前面也提到地理本身属于学生或学校关注度略低的学科,学校或教师往往以完成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目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地理教学仔细研究,重视度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了环保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投入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在地理学科方面依旧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机制,重视度不够。

2.4形式大于实际

正是这种应试体制使得高中生在面对高考压力的情况下,又要搞好学习成绩,又要分散注意力在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尤其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同时搞好学科教学和环保实践活动,其实是需要各部门和教育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成绩,不然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实际的困境。

3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

3.1培养教师能力

教师是地理教学的主体,培养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一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输地理知识,更要注重自身地理知识的再培训再教育问题,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改进,从而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积极的环保意识。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视觉素养教育理念引入地理教学中,由传统的知识点灌输变为知识点与现实的结合,利用PPT教学、动画教学、影视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自主去学,而非单方面的“被学习”。

3.2深入研究教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地理知识,举一些典型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身边人口、资源和环境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让他们主动关心周边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园,使环保意识时刻穿透于学生自己的周边,而不是觉得距离遥远,无关自己,从而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3优化课堂教学

既然课堂是学生接触环保领域的最为直接的第一形式,那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步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将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基础的地理知识学习中,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入,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强化环保意识。

3.4重视课外活动

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环保教育流于形式主义,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开展一定的相关课外活动,重视课外实践。可以考虑开设环保知识主题讲座,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定期向学生讲解当前环保工作出现的问题,并把环保的新理念、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投入,多组织环保方面的报刊杂志的课外阅读和交流活动,既能丰富视野,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

3.5开展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节”组织师生一起植树,“节水日”组织学生学习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同一个地球”的宣传工作,或者配合相关环保部门,联合组织环保活动,发现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劝阻和制止,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环保知识转化为环保行动,养成良好环保习惯,自觉投身于环保事业中。

4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十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识

学生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中国的自然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长江万里行》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沿岸的地理特点,介绍长江沿岸各省的气候、生态等特点,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长江沿岸各省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教师需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其内容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在其中有很多知识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它所要构筑的立体空间也不是平面图画与文字所能够构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养成“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相关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10篇】10-24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3000字(优秀7篇)12-17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11篇)04-10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及参考答案【精选1501-07

赠教师的锦旗标语(最新6篇)02-22

2023年教师思想汇报(优秀13篇)02-12

春季开学安全教育班会记录示例(优秀801-05

交通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精选14篇01-05

我的家教老师作文优秀13篇01-21

2023年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范文优秀503-03

61 72401